主持人

  非常感谢吴副局长做客市政府网站,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吴副局长

  近年来,由于该片区户籍生源激增,五缘实验学校生源严重溢出,已经严重超出原有办学规模。因为五缘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之前小学扩班接收的学生要在学校读九年,因此即使小学生源逐步减少,但是初中也要扩班才能接收直升生源,所以近几年学校总规模数不降反增。五缘海悦虽然距离五缘实验学校很近,但鉴于五缘实验学校生源严重溢出的现实情况,五缘海悦目前无法划片到五缘实验学校就读。2024年秋季以来,湖里区教育局已统筹安排五缘海悦业主适龄子女入读片区内优质学校。

五缘海悦(网友)

  您在多个场合提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这一目标让我们家长深受鼓舞。作为市民,我们完全理解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复杂性,也支持教育部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

  近期,我们注意到部分小区存在这样的情况:小区周边直线距离不足 500 米就有公办学校,但根据现行划片方案,该小区适龄儿童却被统筹至 2 公里外的学校就读。据了解,该小区本届适龄儿童仅需 10 余个学位,且学校现有办学规模完全能够容纳。这种 “舍近求远” 的安排,让部分家长产生困惑,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政策执行中的具体考量。

吴副局长

  关于“就近入学”的说明。根据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法》答疑的有关释义,“就近入学”是相对就近,并不是绝对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即不是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校。

Vc(网友)

  请教下何为就近入学?

吴副局长

  人口剧烈变动确实对师资稳定性构成较大挑战,我们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师资队伍发展体系,主要有:

  一是实行分学段差异化的控编机制。不同学段的生源高峰期不尽相同,根据未来十年我市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我们计划实行分学段差异化的控编机制,适时调整教师招聘的需求,以缓解今后生源减少带来的师资压力。

  二是实施分学段的教师遴选计划。针对生源高峰期的变化,从生源减少的学段遴选符合任职条件且优秀的教师到更高学段任教,目前同安区已启动该项试点。

  三是建立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从生源减少且教师超编的学校中动态调配教师至师资短缺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多学科教师资格证,以缓解结构性缺员问题等。

陈小姐(网友)

  作为一名老师,我比较关注人口“骤增骤减”的情况。请问,厦门教师队伍是如何应对未来人口变化的趋势?

吴副局长

  我们深刻认识到,建学校是基础,办好学校才是关键。在保障新建学校质量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一是集团化办学引领。组建横向连通和纵向贯通的教育集团92个,覆盖约75%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高位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等全国名校,通过合作办学等模式抬高新建学校的办学起点。

  二是高水平师资配置。新建学校的师资队伍会提前进行规划、招聘和培训。同时从现有学校抽调骨干教师、优秀管理干部作为“种子”,并安排新招聘教师跟岗培训。

  三是高标准硬件保障。严格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配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为质量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我们不仅有信心让新建学校“建得快”,更有决心和措施让它们“办得好”。

林小姐(网友)

  新建学校速度是快了,但很担心教学质量和师资跟不上。如何保证新建学校不是“空壳子”,而是真正的好学校?

吴副局长

  我市高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工作要求。近年来,我市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率不断提高,每年约1.5万名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顺利在厦就读,入学率达100%。我们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逐步放宽准入条件,2024年以来实行零门槛申报、建立补录取制度、实施大统筹招生等政策,在厦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凡申请办理居住登记后即可申请积分入学,实现报名即就读。

  二是简化申请程序。建立“厦门市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协同公安、资规、人社、市场监督、村居社区、医院等部门,整合不动产登记信息、户籍人口信息、社保缴费信息等数据,家长只需填写学生姓名、身份证号、不动产登记证号等少量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报名。

  三是充分保障权利。随迁子女入学后与本市户籍学生实行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校内外活动、升学等方面与本市户籍学生享有平等权利,并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等方面给予随迁子女一定倾斜。

  四是加强财政保障。就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随迁子女符合统筹条件的,按普惠定级由政府分级补助,给予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未经统筹的,按全省统一的生均公用费基准定额免除学杂费。

小王(网友)

  作为外来人口及其随迁子女净流入地,请问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落实、教育资源供给、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

吴副局长

  我们非常理解多孩家庭接送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市在坚持基本入学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推行“长幼随学”服务机制。具体来说:在同一学段(小学或初中),如果哥哥姐姐(长子长女)在某校就读,其弟弟妹妹在符合该校当年招生条件的前提下,家长可申请弟弟妹妹随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满足家长“长幼随学”的合理需求,方便家长接送子女。家长可在当年招生报名时关注并申请此项政策。当然,如果哥哥姐姐所在学校当年学位已极度紧张无法安排,教育行政部门也会统筹安排弟弟妹妹到相对就近的其他学校入学。

邱先生(网友)

  我家是二胎家庭,老大刚上小学,老二明年也要入学了,不知道老二能不能顺利进入同一所学校?有没有针对多孩家庭的便利政策?

吴副局长

  公平公正是教育招生工作的基石。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统筹。比如,思湖片区初中校坚持多校划片,在学区划分上对初中学校进行相对强弱搭配,所有热点小学均划入具有一般初中校的初中招生片区,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入学。2020年起,在热点小学招生片区调整工作中首次实施多校划片,采用“直接划片招生”和“剩余学位多校派位”相结合的方式划定招生片区。通过多校划片,将学生随机分配到不同学校,使得各学校的生源质量更加均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小柯(网友)

  新增的学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确保公平公正呢?特别是在学区划分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主持人

  好的,谢谢吴副局长的详细介绍。下面,我们看看网友的问题。

吴副局长

  我们的目标始终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美好期盼。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欢迎大家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吴副局长

  五是优化存量利用。如果确实出现区域性的生源持续显著下降,优先通过撤并小规模学校、整合教育资源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将腾退出的校舍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或其它公益事业,盘活资源。

吴副局长

  四是小班化教学趋势。未来总生源减少,可通过调整校舍功能布局,释放空间资源用于拓展特色课程和活动,推动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因材施教转型,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迫切需求。

吴副局长

  三是推动学段贯通。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利用学龄人口梯次推移特征进行不同学段间教育资源贯通共享,鼓励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完中学校,推动资源贯通共享高效便利,促进学生连贯发展、教学协同共进。

吴副局长

  二是严控建设节奏。基于中长期人口预测,密切监测学龄人口数据变化,滚动调整项目建设规模和计划,实施“分批分期、量需而建”策略,精准应对生源波动,避免过度超前建设,最大化发挥资源效益。

吴副局长

  一是坚持弹性规划。动态研判人口变动趋势,及时调整修编,按学龄人口次顶峰规划布局,同时对部分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增加班生额、改造功能教室等方式在原有设计规模基础上挖潜扩容以应对就学高峰,为远期生源回落预留接口。

吴副局长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我们在规划教育设施时,会动态研判、科学预测中长期的人口变动趋势(包括总量和结构变化),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主持人

  能否请吴副局长和我们谈一谈,我市将如何应对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市教育布局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吴副局长

  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体制创新、师资配置优化、办学标准提升等配套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

吴副局长

  二是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探索形成教育资源跨学段、跨区域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机制,有效整合利用闲置教育资源,推动初中阶段平稳度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幅扩充,基础教育学位总体供需平衡。

吴副局长

  我们将:一是科学制定“十五五”教育规划,全面健全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机制,精准掌握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建立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前瞻性布局基础教育资源。

吴副局长

  随着人口形势变化,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学龄人口呈现“梯次推移、错位达峰”以及“峰度较高、骤增骤减”的特点,尤其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持续上升。

主持人

  “十五五”期间,我市在持续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未来还将有哪些规划和重点举措呢?

吴副局长

  四是抓实监督考核。加强教育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定期实地督导、现场办公,建立月度晾晒通报制度,将每年建设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切实加强督导问效。

吴副局长

  三是压实责任链条。以“市级统筹、区级主责、校地协同”为主线,压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时间节点,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推动建设项目高效落地。

吴副局长

  二是深化协同联动。市教育局主动联合各区政府、指挥部和市直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为推动教育项目开通绿色通道。

吴副局长

  我们全力贯彻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加快推动教育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不定期召开教育项目推进会,及时破解难点、堵点,确保学校建设落地。

吴副局长

  学位供给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教育期待,绝对不能有丝毫松懈。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新增学位供给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

主持人

  听了您的介绍,感觉我们确实是在打一场学位供给的“攻坚战”。那么,在推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市教育局具体是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工作的呢?

吴副局长

  三是扩优提质。积极推动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五缘实验学校及实验小学等十余所名校在岛外办实质性分校,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效落实“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推进岛内外教育设施均等化、一体化发展。

吴副局长

  二是补短扩容。加快实施补短扩容行动,加强教育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实施、投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切实补短板、增学位。“十四五”期间,可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2万个,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

吴副局长

  近年来,我们多点发力,目前学位供给总体上较为充足:

  一是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人口发展趋势和教育政策调整情况,加强学龄人口预测和学位需求预警,编制“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教育设施规划(2020-2035年)等专项规划,健全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的教育规划调整机制。

吴副局长

  过去五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生育政策调整以及我市户籍政策放开等多方面因素,我市学龄人口持续快速增长,这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主持人

  “十四五”期间,我市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学龄人口持续增加,“入学难”问题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市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统筹施策,谢谢!

吴副局长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我市教育项目建设与学位供给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

主持人

  吴副局长您好,欢迎您做客市政府网站。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厦门市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

  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厦门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吴雪慧女士做客政府网,为大家介绍加快教育项目建设、有效增加学位供给的有关内容,并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