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庄海蓉可以是伶俐青衣,一颦一笑皆韵味,也可以是英姿飒爽的武旦,一招一式尽功夫,反串小生同样信手拈来,她主演的经典剧目曾多次斩获国家及省市大奖。
在生活中,她依然与歌仔戏紧密相连,积极推动厦门歌仔戏传承与发展。厦门歌仔戏,作为地方剧种如何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些年,庄海蓉下足了功夫,她带领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每年开展近200场次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让厦门歌仔戏这个地方剧种,常态化走进校园、景点、社区和街头,走上了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她带着团队推出各种创新形式的戏曲表演,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快车道”,推动厦门歌仔戏可持续发展。
“让地方剧种走出厦门、让艺术创作与民需相向而行、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既是市人大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庄海蓉深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重大。
从线下到线上 传统戏曲历久弥新
履职路上,庄海蓉始终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题,将专业特长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致力于让地方剧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于是就有了小剧场版《青蛙记》翻新上演——让仿真的荷花荷叶在观众前排“绽放”,营造置身荷塘的身临其境感,将演出所需的蛙鸣器交由观众,配合乐师一起演奏,当手中的蛙鸣器声响起,观众仿佛也成了剧中人。
这是庄海蓉担任艺术总监,历经十年打磨、四度创排而推出的歌仔戏剧场版,主创团队在戏曲演出中创新融入现代戏剧的理念和表现方式,告别传统舞台的上下之分,让剧本内容与小剧场的环境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歌仔戏的演出模式,这种方式模糊了观演之间的界限,让演员与观众充分融入,力求让观众获得独特、新奇的浸入式观戏体验。”庄海蓉说。
小剧场版《青蛙记》不仅获得了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更收获不少好评,有观众直言:“这是厦门歌仔戏的一次大胆探索,把戏演活了。”
“传统戏曲依然历久弥新,这种新,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带着这般初心,在庄海蓉和团队的努力下,现在,“歌仔戏进校园”的足迹遍布厦门岛内外的学校,从幼儿园延伸到大学校园,并取得积极的成效,受到孩子们和年轻人的喜爱。在“云端”,庄海蓉带着团队积极拥抱新媒体,研习中心和演员个人利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年轻化的传播平台,通过直播演出、短视频教学、幕后花絮等内容,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如何让厦门歌仔戏“破圈”传播,庄海蓉从未停止实践。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节目《乐在旅途》的主创们走进研习中心,学习用闽南话排练歌仔戏,其中不少片段还登上微博热搜。“歌仔戏的艺术内容要创新,传播方式也要创新,希望借助综艺这类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歌仔戏更好抵达他们心里。” 庄海蓉说。
有同事发现,这几年庄海蓉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但她却满不在乎,“一次演出、一次传播,就有可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传统戏曲的‘种子’,就算彻底白头也值得。”
谈创作谈育人 为非遗传承坚守初心
走下舞台、脱去戏服,庄海蓉一有时间就“扎进”群众中去,她说,“要在走访调研中,倾听观众的心声,让群众都能当主角”。
近期,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聚焦外卖小哥而创作的新戏已经完成剧本创作,即将于8月中旬开演。“传统文化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这也是庄海蓉履职心路的另一种信念,她坚持传统戏曲更应该主动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因此在一次次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文艺服务基层中,她将收集到更多更“原汁原味”的民声,带到更大的场合发声,曾多次提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大地方性戏种保护力度的建议。今年市两会上,她建议要设立专项创作基金,加大对编剧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合理机制和人才结构,为传统戏曲的传承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她认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重中之重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我自己就是受益人,现在有了很多舞台经验,势必要以培养更多年轻演员为己任。”在她的带领下,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00后”的演员已有二十多位,一批中心新生代力量接下传承歌仔戏的接力棒,即将参加新一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她说:“厦门歌仔戏既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