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素珍(水草队长),更为人熟知的是,这几年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时,几乎都有她的身影。从第一次独自赴汶川亲历地震救援的“逆行者”,到如今成为一名带领数千人专业救援队伍的社会救援“先行者”,她走了17年。
“与其被动等待出任务,不如主动去预防。最好的救援,就是没有救援发生。”陈素珍说,17年来,一桩桩事故给她的触动越来越深,她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离开救灾现场的她,把更多精力投入社会防灾中去,从提升队伍专业化,到加大科技投入,又到多元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应急技能社会化普及,再到积极投入“心灵减灾”行动中,她长年累月奔走在防灾减灾一线。
“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尤其是当选市人大代表后,陈素珍更是把铮铮誓言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她说,要将应急救援这份事业干到干不动为止。
从“人防”到“智防” 带领救援队伍走向专业化
6月的厦门,骄阳似火。陈素珍带领队员们在半个月内完成全职队员66人次283小时高强度训练,完成新队员262小时索降培训,这样的训练每周都会进行。“训练即‘实战’!”尽管带队训练无数次,她对队员依然保持高要求,她常对队员们说,“救援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只有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为群众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在厦门蓝天救援队党建工作室,有的队员正在通过视频对海边进行巡查。点开LED屏上的某块礁石,镜头立马聚焦礁石上的情况,若礁石上有人,监控室内立马响起语音警示和报警信息。这是陈素珍所在的蓝天救援队花费40万元装设的亿级像素广域相机,搭建了防溺水智能系统,实现全天候防控。
大屏幕中,高清摄像头可以捕捉到海边的各种情况,并且这片海域5公里内的实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沙盘,若有警情发生,可为救援提供信息决策参考。不仅如此,陈素珍还给队伍配备了沙滩车进行常态化现场巡逻,20个微型应急救援站让游客可以一键报警。她说,从“人防”到“智防”,海域防溺水需要严阵以待。
从最早以赤手空拳、血肉之躯打开生命通道,到如今的高科技智慧救援,陈素珍带领的厦门蓝天救援队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成为厦门社会救援的重要力量,救援行动从国内走向国际。在今年驰援缅甸地震救灾时,面对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电力中断的复杂灾情,蓝天救援队运用多项高科技装备,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持,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身体力行 奔跑在看不到的防线
即将到来的暑期,陈素珍和队员们早已做好准备,他们计划在厦门各个海域周边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知识科普,通过亲身示范传授安全技能。每年夏天,蓝天救援队都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防溺水宣传巡护执勤。积累多年的救援实践,陈素珍深知,救灾是一场争分夺秒的体力战,而防灾却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在她看来,人大代表除了要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更要身体力行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而她要在人们看不到的防线中积极作贡献。
“不仅要随时待命准备救人于水火,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持续、广泛宣传救灾减灾知识。”在她的带领下,蓝天救援队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宣讲安全急救知识、救援技能等,每年组织志愿活动超400多场,几乎每天就有一场。
除了线下科普,如何借助新的媒介手段进一步拓宽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传播范围,也是陈素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她悉心整理应急救援的各类场景、典型案例和应对方法,形成覆盖火灾救援、山地救援、水上救援等十几种场景的应急救援培训知识体系,将线上直播作为第二讲台,直播间最高峰有超一万人观看。同时,她在团队的帮助下,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视频,推出百集网课的系列短视频,助力应急知识宣传科普传得更远。
这些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陈素珍重点关注的话题,她也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呼唤和投入社会“心灵减灾”,她建议全方位筑牢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线,加快建立覆盖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筛查鉴别、早期干预、动态评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呼吁给孩子们提供更宽松、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她愿意以社会救援的力量参与到更多儿童青少年心理课程与实践项目中,为其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