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完成情况
2024年完成情况
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2023年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有12个大类47项,覆盖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环保等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度计划投资共59.34亿元,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主要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
民生保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我市三级医院可转化ICU床位改造建设,从区级以上医疗机构派出一批中高级职称医师下基层服务。新建一批具备老年人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等若干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长者食堂,为居家和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支持。加大基础教育补短板力度,推动建成一批普惠性托育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成既定计划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持续提升城乡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
二、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一批绿道、公园健身跑步道建设,改造小散杂乱或影响市民通行的人行道绿地,完成自贸片区铁路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和南湖公园西园提升工程。组织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做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加强海上环卫队伍建设,开展海漂垃圾治理,对厦门近岸约230平方公里海域实施常态化保洁。
-
三、
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26场标杆赛事及青少年赛事项目,推动16所校园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入景区、社区、剧场、乡村、军营及学校等,举办“我们的节日”等品牌及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文化活动共计513场,惠及群众逾21万人。成功举办2023年厦门市民文化节,吸引500多万人次参与。
-
四、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切实增强。持续推动新建改造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天然气管道,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升改造计划。全市新增一批5G基站。海沧霞飞路(阳顺路-翁角路)、湖里大道西段完成提升改造项目,海沧水厂三期工程具备通水条件。

2024年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有9个大类65个项目及1个参照管理项目,各项任务及年度计划投资均已全部完成。
-
一、
一是民生保障效果有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实现补短板、锻长板。特别是助力来厦求职实习大学生顺利渡过求职适应期,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高校大学生提供“一张床”免费住宿保障,提供免费床位2001个,2024年为新来厦就业的3万多名大学生发放租金补贴4亿元。
-
二、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衔接,开展公交“六进”服务,新增优化调整公交地铁接驳线,在地铁口及周边服务区域增设公交地铁接驳站。便利市民出行需求,改造人行天桥既有推车坡道。保障水气网络供应运转,加大电力设施投入。
-
三、
三是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文艺倡廉”等主题文化惠民公益性低票价演出500场。营造全民健身风气,完成乒乓球、气排球等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参赛人数超3万人。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完成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科普41场,惠及群众约2万人次。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2025年市委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共9大类、67个项目,力争通过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广泛征集市民群众意见,汇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今年市委市政府最终形成的6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就业住房等民生热点,同时还回应社会关切,如公共场所AED装置、交通拥堵点治理、餐桌污染治理等,符合厦门实际。
-
一、
在教育、医疗方面,根据《工作计划》,要强化教育基础配套,建成初中项目8个,新增学位1.2万个;建成高中项目4个,新增学位0.45万个。持续提升医疗水平,实施适龄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项目,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装置200台。
-
二、
就业、住房问题是许多市民尤其是新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普遍关心的。《工作计划》提到,今年我市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0.5万人。为10万人次来厦就业大学生发放五折租房补贴,为来厦求职和见习实习高校大学生提供“免费一张床”住宿保障服务不少于2000人次。
-
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不断打造满足人民期盼的宜居环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公里;新建、改建燃气管道4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2万户。新增或优化50条公交“六进”服务线路,提升改造道路设施条件,配套建设相应的公交首末站、公交接驳站。
-
四、
在构筑公共安全城市方面,将完善提升140所中小学校园周边及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开展重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工程。